福建的客家人有多少,有移民到潮汕的吗?
客家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是古老汉民族的重要分支。客家人的形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从秦始皇发兵征伐岭南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族群——客家人。一部分潮汕人的祖先,是是秦始皇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这些先秦的汉民先是到达福建,而后子孙后代慢慢迁移到了潮汕地区。所以,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和福建的客家人有血缘关系。如今的中国历经数千年,早已经是我只要你,你中有我了。只有各民族、种族、族群的大融合、大团结,淡化民族、种族和族群观念,才是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福建作为客家的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然而在人数上却并不占优。
按传统的认知,福建客家的范畴一般被认定为闽西古汀州八县。
在人数上,长汀县(393390)、武平县(278182)、上杭县(374047)、永定区(362658)、连城(248645),以上五地属龙岩市,合计1,656,922人;宁化县(272443),明溪县(136248),清流县(136248),以上三地属三明市,合计511,358人。
因此可知闽西客家常住人数为2,168,280人,这是按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以2017年的增长及加上出外求学、打工,则福建客家人数应不低于三百万人。
福建客家人,是福建诸多汉族民系中形成时间最晚的,故而福建河谷、平原、沿海等地理位置最好的区域都被其他民系所占据。
客家人后来并未居上,只好定居在闽西山区。客家人第一次人***发发生在两宋时期,这时期的中原受到辽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民不聊生,大量中原人流离周转经江西山区进入闽西逐步形成客家人。而经由海路或闽北进入闽东和闽南者则融入当地强势文化中逐步个体消亡。
显然,客家人适应了山区的生活,并模仿、壮大和创造了土楼和围屋这种防御性的住宅模式,开始在山区立稳脚跟。
(图为饶平客家围屋)
随着客家人口的激增,狭窄的闽西山地已无法承载过多的客家人口,北边和东边遇到更为强势的建州文化圈和闽南文化圈,客家人只好向南扩张。
于是,客家人一举攻、进入梅州、惠州,一路势如破竹,直到清代与广府人产生冲突才骤然停止。
而在东南面的潮州和漳州交界,却发生了一种特殊的化学变化,客家人和闽南人潜移默化的消融了。
这些地方便是漳州的诏安、平和和潮汕地区的饶平等地,客家人与闽南人(含潮汕)友好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显著的差异,源自移民的认同。
南宋的福建,承载了绝大部分的中原移民,在进入井喷式增长后,突然遇到蒙元的入侵,使得大量闽南人和客家人在同一时间选择南下迁移。
客家人走陆路,闽南人走海路,二者在漳潮之间正面接触,共同的家国情愫使得他们和平共处,交叉分布。
这也是为什么移民至台湾的潮汕人和诏安人后来被认定为客家人的原因之一。
显然,客家人顺利进入了潮汕地区,部分反客为主,部分融入其中,潮汕也成了河洛人和客家人友好相处的典型。
在潮汕地方究竟谁的历史最悠久?谁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根源?
潮汕文化的根源就是古代北方汉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再融入点当地土著文化,然后因地理环境封闭(三面山一面海)而形成的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而说到文化发源地,潮汕虽叫潮汕,但细分起来潮汕各个区县都有自己特色。像南边潮普惠就有英歌舞,澄海有各种动物舞,山区还有客家,潮州有陶瓷......说哪是发源地?这是没绝对的!
在潮汕地区,最早纳入中国行政地区的顺序是:
最早设立揭阳县,是潮汕第一次设立行政区为潮汕历史的开辟的时机。
但是古代广东四大古县,分别是番禺、博罗、龙川、揭阳、每个地方都很大。所以古代的揭阳县未必是今天的揭阳县,甚至县治根本不在今天揭阳市范围内都有可能。
揭阳设县一千多年之后,潮汕才出现度级行政区。明朝洪武年间,设立潮州府,管辖9县,至今600多年的历史。潮州府使得潮汕地区九县十县有了共同的地区和文化认同,潮州人、潮州话、潮州菜,直到汕头市成立早期,潮汕人都以潮州人自居。因为海外潮人基本都是在汕头兴起之前已经移民在外,对汕头没有感觉,今天仍以潮州人自居。
汕头的兴起在于第二次***战争后的十口通商,使得潮汕直接成为重要的“沿海开放地区”。汕头原来只是潮州府下辖的澄海县的汕头埠,一个位于韩江和榕江出海口的小镇渔村。十口通商,使得从此汕头开始蒸蒸日上,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设市,设立市政厅。
此后,广东省改府设道,潮州府和惠州府合并设立“潮循道”,管辖整个粤东地区,汕头正式取代了潮州成为新的地区级行政中心。
***建国后,先后设立汕头专区、汕头地区,管辖范围几经变化,最大的时候囊括今天的梅州市和汕尾市。即使梅州独立设立梅县地区,海陆丰回归惠阳地区,汕头地区改设汕头市创办特区,仍然是潮汕一体。
这种情况直到1991年,设立潮州市、揭阳市,潮汕正式分治。从此汕头不再代替潮州和潮汕。
论文化的话也不能说明谁正宗,老潮州新汕头都是很有代表性。揭阳的文化根基没法和潮州汕头相提并论。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封助汉伐楚有功的越国王族后人为海阳齐信侯(封地今粤东闽南)。公元前195年汉庭加封另一助汉伐楚有功,也是越王族后人的南武侯(封地今赣南闽西)为南海王,海阳齐信侯国并入。而齐信侯在公元前191年升迀东海王(荣归故里东瓯),留海阳县地归南海国。公元前174年前后南海国王反汉被灭(族民被逐迁今江西清江),封地被南越国和闽越国两分,海阳县地归南越国。公元前111年南越国反汉被灭后,在原海阳县旧地设揭阳县,由灭南越国有功的安道侯揭猛(原名史定)世袭揭阳令。
东晋331年复设海阳县,揭阳县分拆成四县,归东官郡(从南海郡分设)。东晋413年设义安郡,领治岭东(今粤东)和闽西南五县,郡治驻海阳县城(据考古和众多学者论证,海阳和揭阳县城设在今潮州市区北10几公里的归湖镇)。隋朝591年义安郡改称潮州,唐朝640年前后州治所迀到新城(今潮州市区),潮州市作为古代郡州路府治所之城以有1600多年历史,1986年入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共入选八城)。
潮州文化是由唐朝韩愈治潮而开化,潮州百姓为感恩韩愈的功绩而把山水改姓韩。之后历朝历代人才辈出而有了前后八贤,府城牌坊街上记载了先贤们的功绩。经历朝不断传承融合演变,直到明清的潮州府才定形潮州文化。形成了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剧;潮州菜、小吃、工夫茶;潮州木雕、刺绣、抽纱、麦稿画、大吴泥塑、陶瓷、手拉壶……门类众多的手工艺术品。潮州市被国家评为工艺美术之都、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潮州市区有座横架韩江上的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建于宋朝的世界首座开关式桥梁。古城里还有座建于唐朝的***寺、北宋的许附马府、明朝的黄尚书府等国级古文物古迹,有百年育才学府之韩山师范学院。